close

 

Chloe:本想一起分享到我的新浪博客,沒想到一整個就是沒反應…敢情是他們鎖了facebook這個辭?? 哈哈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作者 : 【Ashutosh Srivastava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更新時間 : 2011/01/21 20:21:03
(2011-01-21)【Ashutosh數位之旅3】把社群媒體發揚光大的Facebook,把自己定位為「朋友的智慧」,未來的營收模式將會來自廣告及微型支付。此外他們還會提供哪些新的概念與服務?

 
圖/pshab@flickr
(Brain.com 2011-01-21) 【Ashutosh數位之旅3】數位旅程進行到拜訪Facebook。我們與現任Facebook團隊的營運長,也曾經在Google工作數年的Sheryl Sandberg會面,他對兩家公司的營運都有高度的了解。

從與他們的對談及觀察中看來,Facebook已經將行動網路視為一個更大的平台,因目前Facebook已在網路上佔第二大流量,累積了五億個帳戶。

而且已有為數不少的人藉由Facebook發佈商業訊息(推薦、評論...),他們認為現在行銷人員的挑戰,是要思考在不打擾消費者的情況下,如何有建設性的得到消費者對品牌的擁護; Facebook團隊並已著手設計相關的行銷商品,並在此次會議中分享其中一部份商品。

看好「社群商務」發展前景

Sheryl Sandberg說,Google與Facebook十分相似,但起點不同。Google由一群數學家領軍,深入群眾智慧之海,以演算法掌舵。他們慢慢地成長,創造大規模的系統,觸及各個領域,就如在Google實驗室裡所見的各項產品,是較為隱性的網路使用行為。

而Facebook則是關於人群,而且是公開的、被信任的網路使用行為,因為使用者必須涉入,登錄個人資訊,讓別人與你取得聯繫,所以Facebook將自己定位為「朋友的智慧」而非演算法。他們做的是快速發展與佈署,而且一次專注在一件事上面。以他們相對較小的組織規模來看,這並不令人驚訝。

在這樣的概念下,Facebook的營利將來自於廣告與微型支付(用來購買虛擬商品或儲值的Facebook點數)。他們並不想直接將搜尋服務訂價,但希望藉此提供行銷人員需要的品牌建立,與創造消費者需求。

他們在社群商務成功的關鍵是Facebook平台上的社群整合,包含社群與社群間及社群和Facebook本身。Facebook Connect功能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提供了更加個人化的網路使用經驗,讓你知道你的朋友們都在網路上做些什麼。舉例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你可以看見你朋友的生日,以及推薦你可以送什麼禮物給你的朋友;在eBay上你可以發起合送禮物等等。這是Facebook Connect背後的野心,因為他們盡可能爭取夥伴合作關係。

Facebook著力發展的前三大目標是讓社群盡其所能整合、人事徵才市場和商務。為了促成這些夥伴關係,Facebook將所有開發工具免費開放,除了廣告費用外,行銷人員需支付的只有點數。這樣不僅整合消費者最想要的服務,還促進Facebook點數發展,讓點數變成統一貨幣,用於獎勵/忠誠點數、音樂商品的送禮、品牌粉絲在促銷期間的點數回饋等等。

Facebook最終的野心是有一天以粉絲專頁取代所有微型網站!不過他們將電子郵件功能限制成會員間訊息遞送系統,這點仍不得其解。

一個有趣的重點是Facebook在亞洲地區較為成功。
除了美國,全世界Facebook會員數排名第二的是有3000萬會員的印尼,第四名菲律賓有1800萬,印度排名第七名,有1200萬。很不幸的Facebook被擋在中國之外,而日本、韓國、俄羅斯則有當地的社群系統,但很明顯的他們還是很關注亞洲市場。

原文http://www.brain.com.tw/news/NewsNotPay.aspx?ID=1503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l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